第一:平地。先把地用犁(中国古建筑博物馆里有,和我家的相差无几)翻一遍,然后再用磨磨平(就是这样子的: )。我非常小的时候这两步都是在牲畜的帮助下完成的,主要是牛,后来有了农用拖拉机,效果提高很多。
一装牛拉犁只有一个铧,同时只能翻地一垅,后来出的小型拖拉机的犁有两个铧,再后来出的大型拖拉机拉的犁有一排铧。铧就是犁最下端装的铁片,用来翻地,碰到石头断掉后换个新铧就好了,不用换整个犁,充分应用了面向对象的多态带来的便利。
第二,地整平后就可以种了,种地的装置叫楼(不确定是不是这个字),木头做的,有个空腔用来放种子,空腔下面是四五根中空的木条插到图里负责播种。楼也是牛来的,后来用在拖拉机上的播主机原理相同
第三,种完后如果老天爷给面子有雨,那么不久麦子就露头了,如果有雨长得会飞快,一场蒙蒙雨过后明细能感觉到麦子长高了一节,此时就需要锄地了,用锄头把垅间的杂草锄死,小心翼翼地留下麦子。有道是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”,这句并不夸张的修辞手法,我锄地的时候确实汗滴到了脚下
第四:浇地。如果条件满足,还可以人工引水浇地,我们家有个全县人民修建的水库,叫“头号水库”,秋天雨多蓄水,春夏放水浇地
第五:割麦。收获的季节来了,拿上镰刀、磨石和水去割麦子。首先是一家主力开路,左右数好垅数,从中间位置割倒5垅,选择合适的间距推堆放整齐,后面的人跟在右侧,割下的麦子堆放到开路人堆的堆上。割麦子动作就基本是这样:右手用镰刀搂住一把麦子,左手握住麦子中上部,右手用镰刀割断底部,有的高手前两个动作可以一起做。割好以后就要捆麦子,这个比较难,很多妇女都干不来,我妈就不会,还好我自学成才,我爹不在的时候我负责捆麦子,把一把麦子分成两部分,头对头拧在一起叫做葽子,然后拦腰捆在麦子上。捆麦子最能体现出一种美妙的节奏感,葽子左边压右边,右边压左边,反复几次技能固定。
第五:割麦2。捆好的麦子还要在地里先晾干才拉回去。一般8个麦子堆一垛,为了尽量减少麦头和地面的接触,一般这样摆放:第一个麦子横躺地下;第二个麦子头放在第一个麦子头上,两个麦子一条直线;第三到五个麦子头放了第一个和第二麦子上,与第一个和第二麦子水平夹角90度;第6第7个麦子放了第三到第五个麦子上面的两个凹陷处;第8个麦子放了第6和第七个麦子上面中间
第六:拉个子。个子就是麦捆,等个子晾干了,我们就开着拖拉机拉回家。一般一个人负责用黄叉(二股叉)挑个子和开车,另一个人在车上摆个子,摆个子需要技术,要一个压一个才牢靠,一般都是我爹或我妈摆,我挑个子和开车,有时个子少我也摆。摆好之后用绳子栓牢,配合绞锥和绞棍把绳子绞紧后就拉回场面了,一般一车能来上百个个子,看上去摇摇欲坠的感觉。
第七:碾场。把个子拉到场面后,卸下来后用镰刀把蔓子劈开,用叉子铺匀,拖拉机带上石头碾子(一头大一头小)转啊转啊转。碾到一半停下来,用叉子翻一遍继续碾,碾好后把麦秸用叉子挑去,再用木推子把剩下的zi子推在一起等风来。有风了用木锹把麦子扬起来,让风把渣渣吹走,我没干过这活儿,我爹说我干不了。差不多两遍后就行了,期间还得用扫帚把小石头扫出去,难免会把粮食也扫走些,叫做“沙头粮”。有时候没封,我爹就大口哨叫风,不知道管不管用,反正我听着想尿尿。
第八:炒麦。我们村有口公用的直径有两米多的大锅,在它被偷之前,谁家要加面,就拉着麦子去去那口大锅那把麦子炒熟后在来去面粉厂加工面粉,每年我爹都留两盘熟麦子给我和妹妹吃。拉倒加工厂后用机器加工出面粉,麦皮分离出来叫做“麸”,可以喂猪。
第九:蒸馒头。以前蒸馒头不用安琪酵母粉的,每家都有一个“千年老酵子”,用酵子发面后面比较酸,再用碱中和就好了。我家在高原,要蒸15分钟才熟。“从小麦到馒头”系列结束,谢谢阅读 。